不再怪自己了,内耗是职场设计的Bug
一、一个内向者的自我怀疑螺旋
作为一个ISTJ,之前经常在管理者会上有一种焦虑感,有时候有观点但觉得时机不对插不上话,有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该不该插话。
所以经常会内耗。
"我是不是太消极了?"
"他们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行?"
"怎么能像他们那样,不管说的咋样,先吼一嗓子?"
尝试过可以准备一些发言策略,但始终不得启发,因为会议上的沟通过于随机,但我不是一个快速临场应变的人。
这种自我怀疑的螺旋恨不得每周都上演一两次,怀疑自己不够好,试图改变自己,然后更累,更怀疑。
二、真相:职场本来就偏爱外向者
2024年2月,哈佛商学院发了一项研究。结论很扎心:同样的工作热情,同样的投入,外向员工更容易被认为"有激情"。
做同样的事,外向的人就是更容易被看见。这不是个例。职场的每一个设计,都在偏爱外向者。
- 开放办公。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空间,没有隔断。这对外向者来说是"充满活力的协作环境",对内向者来说是"永不停歇的噪音轰炸"。
- 频繁会议。头脑风暴、站会、周会、月会。外向者在会上能量满格,越聊越兴奋。内向者需要时间思考,等想清楚了,话题已经过去三轮。
- 强调teamwork。"多沟通、多协作、多分享。"这些词听起来很正能量,但对内向者来说,意味着更少的独处时间,更多的能量消耗。
绩效评估看"存在感"。做了什么不重要,别人看到了才重要。内向者习惯埋头干活,外向者习惯边干边说。结果就是,内向者的贡献容易被忽略。
职场不是中立的。它的底层逻辑是为外向者设计的。
这么想想,觉得自己"不适应",觉得自己"需要改变",可能都是谬误,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我不够好,而是这套系统本来就不适合我。
三、内耗的真正来源:被迫表演
内向不会让人内耗,被迫假装外向才会。
哈佛的研究还发现,当员工被迫表现出"激情"(即使他们并不觉得兴奋),他们会经历严重的情绪耗竭。这种"表演"会直接拉低工作表现,因为能量都用在了伪装上。
这就是内向者内耗的核心机制:我不是在工作,我是在表演"一个会工作的人"。
- 真实的我想安静思考,但职场要求我"多发言"。
- 真实的我需要独处充电,但职场要求我"多社交"。
- 真实的我习惯深度工作,但职场要求我"刷存在感"。
每一次压抑真实的自己,每一次扮演外向的人,都是一次能量抽取。
60%的内向者在社交活动后会感到疲惫。不是社交本身累,是"假装享受社交"累。
Mental Health UK的2025倦怠报告里,有一个受访者的描述跟我很像:
"我陷入了过度思考和自我怀疑的螺旋。我不断反思自己是不是表现不好,是不是要被裁掉。再加上高工作量,我彻底倦怠了。"
这段话揭示了内向者的另一个特点:我们习惯向内处理压力。
外向者遇到问题,倾向于说出来,聊一聊就释放了。内向者遇到问题,倾向于想一想,越想越深,最后陷入反刍。
反刍本身不是坏事,它是内向者深度思考的能力。但当环境持续提供负面信号("不够积极"、"要多表现"),反刍就变成了自我攻击,开始怀疑:"是不是我真的不行?"
当然不。背后是环境在持续传递一个错误的标准:只有外向的人才是好员工。
四、三个认知重构
既然问题不在我,那解决方案也不是"改变自己",而是"重新认识自己"。
认知1:沉默不是消极,是深度思考
职场有个隐形规则:会上不说话=没想法=不积极。
但事实是,内向者需要时间处理信息。我不是没想法,只是需要先想清楚再说。外向者是"边说边想",内向者是"想清楚再说"。两种模式都有价值,但职场只认前者。
所以需要重新定义下沉默:不是消极,是在做更深层的思考。
当别人快速抛出十个主意,我更愿意评估这十个主意的可行性。
当别人抢着发言,我更愿意在整合信息,找出核心问题。
深度思考不该被低估,而应该被重视,至少被自己重视。
认知2:独处不是逃避,是充电
外向者通过社交获得能量,内向者通过独处恢复能量。这是神经科学层面的差异,不是性格缺陷。
但职场会制造"独处羞耻":"怎么总一个人吃饭?""周五聚餐怎么又不来?"好像独处=不合群=有问题。
再重新定义一下独处:不是在逃避,而是在充电。
手机需要充电,人也需要。外向者的充电器是社交,内向者的充电器是独处。我只是在保证自己不断电,有什么问题吗?
认知3:慢热不是无能,是审慎
内向者不擅长"快速破冰"。新环境、新项目、新同事,需要时间观察、适应、建立信任。但职场喜欢"quick win",喜欢"第一天就融入团队"。慢热的人容易被贴上"不够积极"的标签。
但慢热的背后,是审慎。
我不是不能快,是在评估风险,确保不出错。
我不是不能社交,是在选择真正值得投入的关系。
最后重新定义下慢热:不是无能,是审慎。
审慎是一种稀缺能力。
五、实践:如何在不改变自己的前提下生存
认知重构能缓解内耗,但不能解决职场的结构性问题。需要一些实践策略。
策略1:主动设定边界
我确实经常对外部的要求,"不好意思拒绝"。结果就是,时间和能量被别人的期待占满,没有空间给自己充电。
最近还在持续学设定边界:
- "这周比较忙,下次聚餐我一定参加。"(拒绝社交)
- "我需要半小时准备一下,稍后给答复。"(争取思考时间)
- "我更习惯用文档沟通,这样信息更完整。"(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)
边界不是冷漠,是自我保护。
策略2:选择性参与
不需要参加每一场会,不需要回复每一条消息,不需要出现在每一个场合。
区分哪些是"必须做的",哪些是"别人期待我做的"。
必须做的,全力以赴。别人期待的,选择性参与。
- 比如,头脑风暴会,可以会后发邮件补充观点。效果一样,但省下了现场的能量消耗。
- 比如,团建活动,可以只参加上午的正式环节,下午的聚餐可以不去。
能量有限,要用在刀刃上。
策略3:建立"看得见的贡献"
内向者的问题不是做得少,是别人看不见。
那就主动让别人看见。
- 项目结束后,写一份总结文档,抄送相关人
- 每周五发一封周报,列出本周完成的工作
- 重要成果做成PPT,在合适的场合分享
不是"表演",是"呈现"。本来就做了,只是用合适的方式让别人知道。
coauthored by prompts from 花叔
Member discussion